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小型游蛇,全长0. 5 m左右,体尾细长;头背棕褐,密布黑色虫纹,有
2镶黑边的浅色顶斑;眼后有2白色眉纹,后延至枕侧,与体侧浅色纵纹相连。
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屏边、河口、沧源、西双版纳6雄1雌2幼,贵州雷山1雌,广西瑶山1雌,共6雄3雌2幼,11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体形中等,最大全长沧源1雄(397+192) mm,河口1雌(375+205)mm。
背面灰黑色,有一对浅色侧纵纹。头背暗褐色,散有灰黑色虫纹,一对乳白色小眼
斑位于顶鳞近中部靠近顶鳞沟的两侧;鼻鳞下部、颊鳞及眶前鳞的一部分散以灰色纹;每侧有一象牙白色线纹,始于眶后鳞下部,经第6上唇鳞上后角,延至枕侧,与体侧纵纹 相连、腹面乳白色,腹鳞两侧各有一黑斑,前后缀连呈两条链纹。
头较窄长,与颈可以区分;吻端略圆,吻鳞自背面仅见其上缘;鼻孔侧位,开于鼻
鳞中央;颊鳞1枚;眼甚小,眶前鳞1枚,眶后鳞3 (2)枚;颗鳞1+2或1+3;上唇
鳞9, 3-3-3式,个别一侧为8 (2-3-3)或10 (3-3-4);下唇鳞10,前5 (6)枚切前额片;前额片长约为后额片的2/3,左右后额片为数枚小鳞分开不切。背鳞19-19-17行,除两侧最外行平滑外,余均明显具棱;腹鳞雄性139-156,雌性149-152;肛鳞二分;尾长约为全长的1/3,尾下鳞双行,雄性93-101对,雌性101-104对。
文献记载:副模1雌全长(439+219) mm,正模及副模2雌腹鳞144及145,副模
1雌尾下鳞94对(Gressitt, 1937)。福建南靖1号(FNU7801)上唇鳞8, 3-2-3式
(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,1974)。
上领齿25-26枚,连续排列,向后略增大。
2镶黑边的浅色顶斑;眼后有2白色眉纹,后延至枕侧,与体侧浅色纵纹相连。
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屏边、河口、沧源、西双版纳6雄1雌2幼,贵州雷山1雌,广西瑶山1雌,共6雄3雌2幼,11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体形中等,最大全长沧源1雄(397+192) mm,河口1雌(375+205)mm。
背面灰黑色,有一对浅色侧纵纹。头背暗褐色,散有灰黑色虫纹,一对乳白色小眼
斑位于顶鳞近中部靠近顶鳞沟的两侧;鼻鳞下部、颊鳞及眶前鳞的一部分散以灰色纹;每侧有一象牙白色线纹,始于眶后鳞下部,经第6上唇鳞上后角,延至枕侧,与体侧纵纹 相连、腹面乳白色,腹鳞两侧各有一黑斑,前后缀连呈两条链纹。
头较窄长,与颈可以区分;吻端略圆,吻鳞自背面仅见其上缘;鼻孔侧位,开于鼻
鳞中央;颊鳞1枚;眼甚小,眶前鳞1枚,眶后鳞3 (2)枚;颗鳞1+2或1+3;上唇
鳞9, 3-3-3式,个别一侧为8 (2-3-3)或10 (3-3-4);下唇鳞10,前5 (6)枚切前额片;前额片长约为后额片的2/3,左右后额片为数枚小鳞分开不切。背鳞19-19-17行,除两侧最外行平滑外,余均明显具棱;腹鳞雄性139-156,雌性149-152;肛鳞二分;尾长约为全长的1/3,尾下鳞双行,雄性93-101对,雌性101-104对。
文献记载:副模1雌全长(439+219) mm,正模及副模2雌腹鳞144及145,副模
1雌尾下鳞94对(Gressitt, 1937)。福建南靖1号(FNU7801)上唇鳞8, 3-2-3式
(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,1974)。
上领齿25-26枚,连续排列,向后略增大。
大小
体形中等,最大全长沧源1雄(397+192) mm,河口1雌(375+205)mm。
生物学
云南沧源标本于4月间采自海拔600 m处,河口标本于6月初采自海
拔900 m处。J. L. Gressitt (1937)记8月初所采正模含卵3枚,卵径(22-29) mm×
(7-11) mm,未见发育成胚胎,说明本种系卵生;正模与副模均采于海拔2000-3000ft的山谷间的稻田及小溪附近的路上。Mell (1922)报道标本采于海拔600-900 m的有树荫且多石块的小溪边,或阴湿的乱石树丛中。
垂直分布:600(云南沧源)—1240 m(云南沧源)。
拔900 m处。J. L. Gressitt (1937)记8月初所采正模含卵3枚,卵径(22-29) mm×
(7-11) mm,未见发育成胚胎,说明本种系卵生;正模与副模均采于海拔2000-3000ft的山谷间的稻田及小溪附近的路上。Mell (1922)报道标本采于海拔600-900 m的有树荫且多石块的小溪边,或阴湿的乱石树丛中。
垂直分布:600(云南沧源)—1240 m(云南沧源)。
生境信息
云南沧源标本于4月间采自海拔600 m处,河口标本于6月初采自海
拔900 m处。J. L. Gressitt (1937)记8月初所采正模含卵3枚,卵径(22-29) mm×
(7-11) mm,未见发育成胚胎,说明本种系卵生;正模与副模均采于海拔2000-3000ft的山谷间的稻田及小溪附近的路上。Mell (1922)报道标本采于海拔600-900 m的有树荫且多石块的小溪边,或阴湿的乱石树丛中。
拔900 m处。J. L. Gressitt (1937)记8月初所采正模含卵3枚,卵径(22-29) mm×
(7-11) mm,未见发育成胚胎,说明本种系卵生;正模与副模均采于海拔2000-3000ft的山谷间的稻田及小溪附近的路上。Mell (1922)报道标本采于海拔600-900 m的有树荫且多石块的小溪边,或阴湿的乱石树丛中。
海拔范围
垂直分布:600(云南沧源)—1240 m(云南沧源)。
国内分布
福建(南靖)、江西(Hong San、寻乌)、广东(揭西)、海南、广西(北
流、防城、龙胜、金秀)、贵州(雷山)、云南(河口、屏边、沧源、西双版纳)。国外未
见报道。
流、防城、龙胜、金秀)、贵州(雷山)、云南(河口、屏边、沧源、西双版纳)。国外未
见报道。